2019上半年看的五本书

这段时间太忙,只看了几本书

1.《苏菲女士的日记》(丁玲):中篇小说,挺短的,文章以女主角苏菲第一人称的角度写苏菲自己的情感和内心。日记题材挺新颖的,内容很多都是女主自己内心的所感所想,对环境、故事的描写较弱。苏菲性格敏感、自我、矛盾又固执,她患上了肺病,喜欢上美貌高大的凌吉士,又戏弄喜欢她的苇弟。

2.《洛神赋 绘本版》(绘画 叶露盈)(中信出版社):洛神赋的绘本版依旧是如此令人震撼,看完回味无穷,淋漓尽致。画的色彩的运用太美了,特别有中国画的韵味。长幅画大块的画如高大汹涌海浪迎面拍打而来,冲击力太强,心底只剩赞叹。只可惜译文太浅白,和画的无穷意蕴很违和。


3.《Oracle Bones》(Peter Hessler/何伟):很久之前读过peter的《寻路中国》中文版,当时就觉得作者写的真好,叙事的有趣和分析的深度兼具,这为当时只爱读文学类书籍的我打开了社科类书籍的大门。多年后,就是现在发现peter的书不够社科,偏历史。

这次读《甲骨文》英文原版,发现这书不能在大陆出版是有理由的,涉及政治敏感问题,读起来真刺激。目前读到的时间最早大概是从1960.70年代开始的,主要时间点有文革和改革开放。内容结构是一块一块的故事,每个故事里有不同的主人公,包括peter遇到的人和教的学生,有几个影响较深的故事:美国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peter看街上的游行和不同民族人的看法;美国之声VOA成为一些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利器;peter去一个靠近朝鲜的东北小城市,半夜睡觉醒来发现有小偷,立刻追上去痛打小偷,后来被警察问的时候反应过来后悔万一打的是一个饿着肚子的从北韩偷渡过来的人怎么办;peter的一个女学生到深圳闯荡,体验改革开放后深圳的发展有多快,外地人在深圳关外工厂打工生活是多么不易……

peter是个美国记者,突然感叹记者对社会现象的敏感能力真的强,这种敏感和视角是和社科完全不一样的,不仅仅是处在一个学术科学的角度,还有情感和人文,是很具有穿透性的,读来引人深思。

说起来这本书真的啃了很久,断断续续快大半年才读完第一部分,刚好第一百页。刚开始拿到书看到这么小的字、这么密的排版的时候都惊了,如此啃下去拖的战线太长了,得换一本书,多年以后若还有缘再继续看完吧。



4.《孽子》(作者白先勇,花城出版社):

读完合上书本的那一刻,胸口堵得发闷,但又感觉有一口气吐了出来,接着拼命叹了十几口气,似乎想狠狠地把什么要吐出来,要狠狠地挥掉什么。读后半段情节,中途上厕所的时候才发现腿都是软的,整个人像被千斤地重担压着,累到仿佛要瘫倒。看完了眼睛湿润了,但就是哭不出来。

这些青春鸟们,躲在公园荷花池塘边上的王国里,又迁徙到街角地下酒吧的安乐乡,然而最终还是被迫飞回了自己的国土。孽子,孽子,”我“阿青,最终也没有回去再见父亲一面。父亲不能容忍儿子的错,两代的矛盾使多少悔恨产生。当青春鸟们变成了老鸟,他们对青春鸟们的爱不也就像父亲对儿子的爱。还有小玉,小玉终于到了东京,这个像狐狸精一样的男孩,寻找生父成为他一生的执念。还有弟娃,可爱的弟娃,永远的回忆。关于龙子和阿凤,不死鸟和野凤凰的神话传说,倔强固执的吴敏,偷窃成瘾的老鼠,好心善良的傅老爷子(傅老爷子下葬最后那段的场景描写绝了)……哒哒哒哒……这些青春鸟们,仍旧是不被社会所接受的,躲在卑微低贱黑暗的角落里,但却依旧随着时间河流向生活的前方奔去……

奔着同性恋文学的题材去看的,看完了发现,平常看的耽美网络小说真的不能拿来比,不是一个层次的。




5.明朝那些事儿(六)

p103,政治权谋也是很有趣的啊,或许我该补一下《康熙王朝》

p166,杨涟:“士为知己者死”

p288,杨涟被陷害致死,写遗言那里看得我直流泪。我想穿越回到那个时代,那一刻。在书里,我读到的杨涟,执拗,正直,一心只为心中大义,无所顾忌地往前冲,守住道,即便这条路荆棘遍布,即便只有孤身一人。最悲凉的,往往是走在这条道上时,身边志同道合的战友知己一个个都离自己远去。孤身一人,面对庞大黑暗的恶魔,坚守信念,不怕赴死,只为战斗。

(写完这段话,两眼放空,无法自拔)

从来就没有小人物,也没有大英雄,都是对比产生的。当眼里只看到其本身时,才知道作为一个人,从一个人自己来看,一切都是多么不易。

评论
热度 ( 3 )

© 一大块油画 | Powered by LOFTER